近日,曾犹如一匹黑马驰骋在保险版图上的华夏人寿登上保险热搜榜,其内部发文称,受疫情影响,2020年公司经营利润压力增加,成本管控难度加大,鼓励B类及以上干部停薪留职自行创业,期限不超过三年。
保费规模几乎比肩大型险企的华夏人寿是否真如其言“经营利润压力增加,成本管控难度加大”?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夏人寿一季度盈利缩水压力较大,甚至有接近华夏人寿内部的人士直接断言其综合收益实际上为亏损状态。
华夏保险净利润下滑原因或与其负债成本率较高有关,叠加一季度股市收益惨淡,负债成本下降速度慢于资产收益率导致今年经营压力较大。而较高的负债成本与其近两年转型期长期期交保障性业务扩张过快不无关系。
一位外资险企战略规划人士坦言,险企大幅提升期交、趸交业务成本代价高,华夏人寿期交业务的增长是以牺牲部分价值为代价的。
目前的华夏人寿还在降低业务成本上下功夫,而一季度投资遇上“黑天鹅事件”使整个行业经营压力增大,华夏人寿也不例外,此时的华夏人寿亟需一个优质股东的入主,补充资本以延续公司生存发展。
监管组和董事会: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一位接近华夏人寿内部人士对《财联社·保险频道》表示,“华夏人寿经营压力增大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不够、偿付能力有压力,监管组和董事会都要求其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回归正轨,因为他们现在正在寻找‘买家’,像安邦也是前两年监管组进入进行限薪,且已经降低好几轮,这很正常。”
华夏人寿曾在2019年1月份下发《关于减编减员控制薪酬的通知》,董事会明确要求华夏人寿在2月底之前减员5%,薪资成本减5%。目前华夏人寿方面此计划已执行完毕。
《财联社·保险频道》记者曾于去年6月获悉华夏人寿将被平安和正大集团共同收购,平安集团股权占20%,正大集团占比80%,正大集团委托平安经营。
而在2019年8月业内又传出正大集团欲持股华夏人寿30%股权争做第一大股东,且已经与华夏人寿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尚需监管部门批准的消息传出。
目前,华夏人寿股权仍较为分散,没有实际大股东。自2015年伊始,华夏人寿大股东争夺战可谓热闹非凡,前有华资实业,中天金融,后有平安、正大集团,资本对于华夏人寿的偏爱源于其短期快速成长缔造的行业地位,成立仅十年则力压多位保险老兵,其在2018年保费规模冲到了行业第四名。
“此前听说是平安放弃收购,目前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全无希望,而正大集团能否收购影响因素就更多了,其为外资身份监管可能会考虑。”上述接近华夏人寿内部人士表示。
谁将是华夏人寿的下一任大股东?对于此事件的最新进展,记者像华夏人寿方求证,华夏人寿方面表示,“股东情况暂无信息反馈。”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教授指出,“如果疫情导致的困难期时间较长,华夏人寿可能需要补充资本,目前最好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大股东能给华夏人寿补充资本,偿付能力高一些,有些风吹草动无妨,业务不好、收益不好都可以扛过去,偿付能力要不足的话就很难。”
相对于资本的追逐和博弈,华夏人寿此前曾公开回应,“只是换了控股股东,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然股东的变更势必影响高管团队的稳定,其驰骋保险版图雷厉风行的作风是否会延续,经营策略将往何处走仍值得关注。
股权风波背后:一季度盈利缩水、保费承压、高负债成本率
在华夏人寿热闹的股权风波背后是其一季度盈利、保费双承压,以及成本管控难度加大。
一位接近华夏保险内部人士表示,“之前华夏人寿年终奖确实发得比较多,这次年终奖发得很晚,好多人都有意见了,正常每年都是春节前发放。”
虽2019年华夏人寿一季报还未出炉,但据一位接近华夏人寿内部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华夏人寿成本仍较高,且股票对公司一季度的影响很大,一季度亏损盈利压力很大,但或许会有分红基金的‘中和’,大家很关注净利润、净资产情况,综合收益预期亏损。”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教授亦表示,“虽然今年华夏人寿一季报还没出,但其盈利缩水压力确实较大。总体来说其负债成本率较高,在公司盈利微薄的情况下,资产端的投资收益率稍微风吹草动,变成亏损很容易。”
数据显示,华夏人寿2017年、2018年负债成本率分别为7.3%、5.4%,总投资收益率分别约为7.6%、6.5%。
郭振华教授具体阐释道,“对投资端而言,今年股市投资收益较差及利率下行对华夏人寿也有负面影响。而保险公司的存量决定资金成本,无法短期降下来,如果是普通保险给客户收益是确定的这个成本下降不了;如果做的是万能险,其结算利率是可以下降的。”
同时其表示,“华夏人寿2018年万能险结算利率已经下降到4.67%,2019年降低空间已不大,且万能险是用来拉动年金业务的利器,若降太多则会影响年金业务销售。总体来说,今年华夏人寿经营压力大主要是因为负债成本下降速度慢于资产收益率,所以今年经营压力较大。”
对于公司经营经营利润压力增加,成本管控难度加大的原因,华夏人寿方面对记者表示,“盈利水平下降主要受投资收益减少及保费首期成本一次性计入当年损益的影响。其中,2019年规模保费首期业务涨幅较大,首期成本高,增加首期承保亏损。”
“在投资方面,随着公司业务成本率不断降低,投资策略的风险偏好逐步下降,投资资产结构也在适时调整,更倾向于增配债券类资产、优质权益类资产等,平滑组合波动的同时,也使得投资组合收益水平整体趋降趋稳。”华夏人寿方面表示。
而华夏人寿盈利压力在2019年已初见端倪,其2019年净利润仅为7.16亿元,同比锐减77%。同时,记者查阅华夏人寿2015年到2018年年报发现,其2015年到2018年赔付支出分别为17.50亿元、64.09亿元、77.20亿元、79.69亿元,这意味着其赔付支出由2015年的17.50亿元猛增至79.69亿元,同比增加355.37%;
同时,其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也由2015年的19.92亿元猛增至212.47亿元,从更短的时间周期来看,其2018年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为212.4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加34.23%。而业务及管理费也由2015年的45.36亿元增至81.87亿元,但其2018年业务及管理费有所下降,较2017年同比下降8.74%。
而其退保金亦从2017年的22.95亿元增至2018年的73.08亿元,同比增加218.43%。
负债成本率较高:期交增长以牺牲价值为代价
一位外资险企战略规划方面人士对《财联社·保险频道》记者直言,“不止万能险种,华夏人寿在前两年砸费用来提升期交、趸交业务之风更甚了,可以说其转型是花大价钱,以期交兼顾流动性和价值,趸交保流动性,现在财务压力大了才进行人员优化。”
郭振华教授亦指出,“长期期交保障性业务扩张过快可能是华夏人寿利润下滑原因之一,主要指10年期交、20年期交保费产品,而非3年期交、5年期交的产品。”
“做长期(如20年)期交保障性业务有非常大的好处,这意味着企业未来会盈利,但也有很大的痛点,即短期内不但没有现金流,还可能创造首期承保亏损。”郭振华教授强调,“当然,长期期交保障性业务定价不能过低,否则盈利有限甚至亏损。”
数据显示,就2018年和2019年开门红保费结构来看,华夏保险新单中期交业务占比分别为18%和20%;2019年上半年其银保期交达186亿元。据华夏人寿2018年年报显示,银保长期期交年累计13个月和25个月保费继续达成分别是94.3%和97.5%。
虽这两年华夏人寿期交保费增长较快,似乎回归、转型意味较为明显,然上述外资险企战略规划方面人士直言,“有些公司保险期交保费完全是费用砸出来的,具体在个险渠道表现为增员烧钱,趸交方面其则拉高手续费,其给银行的手续费比其它公司高很多以及其它产品上‘不合规’费用。”
时间拉回到2019年7月,华夏人寿的银保产品因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在内部讲话中痛批员工收取保险公司回扣等“潜规则”被招行取消准入资格,暂停售卖,其曾因此事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
上述外资险企战略规划方面人士总结道,“综合来说华夏人寿期交的增长是以牺牲价值为代价,对内营销推动费用更多,对外给客户收益更高,让现金价值领取时间更早。”
其还以华夏人寿的一款主力银保期交产品举例,“华夏人寿的主力银保期交产品对外界宣称是可以保终身,但其实10年左右它的现价就最高了,所以客户是在这个点上领取,所以严格来说不算长期期交。”
《财联社·保险频道》记者获悉华夏人寿2020年一季度保费收入为778亿元,而2019年一季度华夏人寿保费收入842.44亿元,同比下降7.65%。
上述外资险企战略规划方面人士表示,“今年有些小公司保费增速突然放缓,除了疫情影响外,银保监会在期交业务费用上的严要求也是很重要原因,一旦没有了费用支撑业务的发展就必然放缓。”
郭振华教授指出,“从本质上或更长期来看,华夏人寿还需在业务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带动负债总成本降低)上逐步找到有效途径,利润下滑是表面,关键是会带动偿付能力下滑。”
据华夏人寿2015年到2018年年报显示,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4.08%、125.22%、124.08%、121.6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9.15%、87.75%、95.90%、98.38%。
从其2019年四季度的偿付能力表现来看,其第一、二、三、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08.30%、113.19%、114.77%、116.7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8.68%、130.16%、131.14%、133.37%。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表现来看,虽勉强达到监管红线,但仍远低于行业平均值。